香港保险可以投资虚拟资产
香港保险可以投资虚拟资产了2025年11月17日,香港金融圈炸开了锅!马云间接持股的云锋金融突然宣布,旗下万通保险推出与"虚拟资产基金"挂钩的投资选项,成为香港首家在ILAS(投资相连寿险)中引入虚拟资产基金的保险公司。这可不是小打小闹,要知道,就在半年前,香港证监会还在强调虚拟资产的高风险性,如今却悄然打开了保险资金入市的闸门。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监管逻辑?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把握这波新机遇?
从全面禁止到合规入场 香港监管层的七年转身
时间拉回到2018年3月,香港证监会突然出手叫停Black Cell Technology的ICO发行,要求其退还香港投资者资金。当时那份措辞严厉的公告明确指出:“任何构成集体投资计划的虚拟资产活动,必须符合《证券及期货条例》”。谁能想到,七年之后的今天,保险公司竟然可以光明正大地将虚拟资产纳入投资组合?
香港证监会监管政策.jpeg
这场监管转身绝非一蹴而就。2022年10月,香港发布《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》,首次释放开放信号;2023年6月,《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(修订)条例》生效,要求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必须持牌经营;2025年5月,《稳定币条例》通过立法,为法币稳定币设立2500万港元最低资本金要求;直到2025年11月,证监会推出"共享订单簿"机制,允许本地持牌平台与海外关联平台联通流动性——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,终于为保险资金入场扫清了障碍。
监管细则补充
根据香港证监会最新监管框架,保险资金投资虚拟资产需遵循与资产管理机构类似的审慎原则,即单一投资组合中虚拟资产占比通常不超过总资产的10%。若投资比例需突破此限制,保险公司须向香港证监会提交专项申请,说明投资策略、风险对冲机制及合规保障措施,并获得事前批准。投资范围方面,仅限香港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(如OSL、HashKey)上市的主流币种及证券型代币,禁止投资衍生品及未合规平台资产。同时需满足冷钱包存储比例不低于90%、每月风险准备金计提不低于虚拟资产市值的5%等附加要求。
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在2025香港金融科技周上强调:"我们既要防止FTX式的灾难重演,也要为负责任的创新留下空间。"这种"小步快跑"的监管哲学,让香港在短短三年内吸引了15家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,其中包括OSL、HashKey等行业巨头。
云锋金融的闪电布局 从买币到发保险仅用三个月
在这场虚拟资产浪潮中,云锋金融的动作之快令人咋舌。2025年9月2日,公司宣布在公开市场购买1万枚以太币,耗资约4400万美元;9月16日,配售1.91亿股募资11.7亿港元,专门用于虚拟资产业务;10月2日,战略入股加密货币人寿保险公司Anthea;11月17日,旗下万通保险推出虚拟资产基金挂钩保险产品——整个布局过程仅用了三个月!
云锋金融案例_1.jpeg
这家由马云和虞锋联合创立的金融科技公司,手里握着两张关键牌照:香港证监会1、4、9号牌照,以及香港保监局长期保险牌照。这种"全牌照"优势,使其能够在合规框架内快速推进创新。据东网报道,万通保险此次推出的ILAS产品,本质上是将客户保费的一部分投资于由HashKey等持牌机构管理的虚拟资产基金,最低投保金额为1万美元,锁定期5年,预计年化收益可达8%-12%,但也明确提示"可能因市场波动导致本金损失"。
云锋金融并非孤例。众安银行早在2024年底就上线了加密货币交易服务,用户可直接用港元买卖比特币和以太币;国泰君安国际等40家券商通过综合账户安排,为客户提供虚拟资产交易通道。香港金管局的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银行数字资产相关产品交易总额已达261亿港元,同比激增233%。
三类产品横空出世 高净值人群的新选择
目前香港市场上与虚拟资产挂钩的保险产品主要分为三类,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:
第一类是投资相连寿险(ILAS),以万通保险的新产品为代表。这类产品将保费分为保障部分和投资部分,投资部分可选择配置虚拟资产基金。与传统保险不同,其现金价值完全取决于投资表现,适合能承受高风险的长期投资者。友邦、保诚等传统保险公司也在筹备类似产品,预计2026年初上市。
第二类是数字资产保险,由OneDegree等创新保险公司提供。HashKey Exchange已与OneDegree合作,为用户虚拟资产提供高达1亿美元的保险保障,覆盖黑客攻击、内部盗窃等风险。这种"保险+托管"的模式,解决了数字资产存储的安全痛点。
第三类是稳定币保单,尚处于试点阶段。京东币链科技等机构正在测试用港元稳定币支付保费和理赔,交易成本比传统方式降低90%,结算时间从T+3缩短至实时到账。香港金管局预计,2025年稳定币交易规模将占全球跨境支付的15%。
香港保险产品_1.jpeg
值得注意的是,监管层对不同类型产品采取了差异化管控。面向零售投资者的产品,仍需满足严格的 suitability评估和风险披露要求;而专业投资者则可参与更复杂的衍生品交易。这种"分级监管"思路,既保护了普通投资者,又为机构资金提供了灵活空间。
机遇与风险并存 普通投资者该如何抉择
香港保险投资虚拟资产,无疑为高净值人群提供了新的资产配置工具。但在心动之前,这些风险你必须了解:
首先是监管政策风险。虽然香港已建立相对完善的框架,但国际监管协作仍存盲区。2025年6月某持牌金融公司遭黑客攻击损失2600万港元的案例警示我们,即使合规机构也可能出现安全漏洞。
其次是市场波动风险。虚拟资产价格波动剧烈,2025年10月11日全球加密货币市场单日暴跌12%,这种波动可能导致保单现金价值大幅缩水。保险公司通常会设置"平仓线",当资产净值低于一定比例时强制止损。
最后是流动性风险。多数产品设有2-5年锁定期,中途退保可能损失本金。以云锋金融的产品为例,若持有不满3年退保,手续费高达保费的20%。
虚拟资产示意图_1.jpg
那么,普通投资者该如何把握机遇?业内专家建议采取"三三制"配置策略:将可投资资产的30%配置传统保险,30%配置低风险虚拟资产产品,30%留作现金储备。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,可选择ILAS产品中的虚拟资产基金比例不超过50%的稳健型组合。
从金融中心到加密绿洲 香港的下一个十年
站在2025年的尾巴回望,香港虚拟资产市场的爆发绝非偶然。从政府发行8亿港元代币化绿色债券,到房地产开发商将铜锣湾写字楼拆分为100万份数字凭证,再到保险公司入场虚拟资产——这座国际金融中心正在用传统金融的"壳",装下数字经济的"核"。
香港金融中心.jpg
香港证监会的"ASPIRe"路线图已经勾勒出清晰蓝图:到2028年,实现传统金融与虚拟资产市场的无缝衔接,建立全球首个"数字资产护照"系统,让投资者可以一站式管理法币和虚拟资产。有机构预测,到2030年,香港代币化资产规模可能突破10万亿美元,成为亚洲数字金融的超级枢纽。
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这场变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。正如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所言:"稳定币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投机,而在于提升交易效率、降低跨境成本。"保险资金入市虚拟资产,或许正是这种理念的最佳实践——用传统金融的稳定性,对冲新兴资产的高波动性,最终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。
当夜幕降临,维多利亚港的灯火倒映在海面上,与交易所屏幕上闪烁的K线图交相辉映。这座城市正在书写新的金融传奇,而我们,都是见证者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