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香港保险前必看!6个坑别踩
十一假期刚过,我们接待了一位50岁的阿姨客户。她目标很明确:想选一款能规划养老的产品。
细聊才知道,她在香港海港城游玩时,听到同乡游客聊起专门来港签香港保险,瞬间动了心——想着用港险给晚年添份保障。
遇到这么有规划意识的客户,我们既欣慰又捏了把汗。
香港保险和内地常见的保险、理财差异太大了,要是没摸透就冲动下单,不仅可能达不到预期,初期退保还会亏不少本金。
所以今天必须好好跟大家聊聊:香港储蓄险最容易踩的6个坑,帮你看清真相,理性做决定。
误区一:把港险当“短期赚快钱神器”
不少人一上来就问“买港险一年能赚多少”,这其实是最常见的误解——把香港储蓄险当成了短期套利工具。
但它的本质,是长期全球股债资产配置,核心优势是“长期稳健复利增长”,而非短期高回报。
千万别用看存款、买理财的思维去套港险。
不同产品对应不同需求,尤其是像那位50岁阿姨这样有养老需求的人,更要关注长期提取的稳定性。
给大家算笔账:以50岁投保、5年缴费为例,从第6年起每年提取7%作为养老金,一直领到终身。
到80岁时,累计领取的养老金加上保单剩余价值,总收益很可观。
这就是50岁规划养老的关键——哪怕积累时间不算长,也能靠长期复利攒下稳定的养老收入。
对50岁左右的人来说,这可能是用相对合理成本备齐体面养老金的最后机会。
选对产品、用对功能,养老保障和财富传承能一举两得。
误区二:搞不懂港险“高收益”从哪来
总有人觉得港险高收益是“天上掉馅饼”,其实背后全是保险公司的投资布局在撑着。
内地保险公司投资范围相对窄,大多集中在国债、存款等保本领域;而香港保险公司的投资版图要大得多——固收类资产保底线,权益类资产赚增值,股票、债券、房地产、全球基建都有涉及。
再加上专业的国际投资团队操盘,实力和视野都更有优势。
一句话:港险的高收益不是凭空来的,是靠全球化投资策略实打实挣来的。
误区三:见“非保证分红”就觉得“不靠谱”
港险收益分“保证部分”和“非保证分红”,很多人一看到“非保证”就打退堂鼓,一门心思选保证利率高的产品。
谨慎是好事,但觉得“非保证”就等于“没保障”,就太偏激了。
实际上,香港保险公司会通过稳健的投资组合,让非保证分红成为保单增值的“主力”——这也是港险能实现高收益的核心原因。
更关键的是,香港保险公司每年都会公开“分红实现率”,主流产品的实现率大多超过90%,透明度很高。
当然要提醒一句:当年的高实现率不代表未来稳赚,市场波动、策略调整都可能有影响。不用盲目乐观,但也别直接把“非保证”等同于“不靠谱”。
误区四:忽略港险“三大隐形风险”
香港储蓄险的优势很突出,但这三个风险一定要提前看清:
第一,流动性风险。储蓄险本来就不是短期投资品,早期退保大概率亏本金。
投保前一定要算清楚:这笔钱是不是5-10年都用不上?养老、传承这些需求是不是真的匹配?别脑子一热就下单。
第二,非保证分红风险。哪怕过往实现率再高,也不能打包票未来稳赚,市场行情、投资策略变动都会有影响,得有合理预期。
第三,汇率风险。很多人担心美元汇率波动,但换个角度看:港险本质是长期离岸美元资产配置,核心价值是长期复利累积。
一般8-15年回本后,现金价值会加速增长,10年以上看,资产增值幅度远能覆盖短期汇率波动,这点风险基本可以忽略。
误区五:健康告知“随便填”,理赔时吃大亏
要是你想选香港重疾险,这条一定要刻在心里:香港保险奉行“最高诚信原则”,健康告知绝对不能马虎!
香港保险公司核保比内地严得多,过往病史、吃过什么药、甚至家族遗传病史都要如实申报。
要是刻意隐瞒,未来理赔很可能被拒——保费白交,保障也没了,得不偿失。
就算是买储蓄型保险,部分产品也有基础健康问询。别觉得“储蓄险不用理赔就可以瞒”,诚实申报才能避免后续麻烦。
误区六:以为“不用去香港也能买”
明确说:不行!香港保险属于境外保险,投保时必须本人亲自赴港办理;未成年人可以由监护人代办。
要是在大陆签单、本人没去香港,那就是“地下保单”,法律上完全无效,后续理赔、保单变更都会出问题。
不过也不用怕麻烦:只需要投保时跑一趟香港,之后缴费、理赔通过手机APP或邮件就能操作,很方便。
海港城的港险热潮,本质是大家对优质资产配置的需求。
但再火的产品,也得“懂透了再买”。
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避开坑,选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~
喜欢你就关注我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