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度观察:什么是香港保险?
“ 利率一路向下、全球恐慌情绪来到高位、内地资产荒始终难,焦虑层层加码。这时候,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站了出来,说我有一计,可安天下。多元货币、全球投资、超额收益,你要的,香港保险全都有。”
2025是个疯狂的年份。世界充满了变数,所有人都开始不由自主地猜测资产的价格:美股是不是要崩了?黄金是不是到顶了?稳定币、AI、关税、降息这些变量怎么走?
我们也体感到,很多投资者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。利好利空的无限反转,让市场的确定性变得极度稀缺,也埋下了未来高波动和脆弱性的种子。
但今年还有一类懒人投资策略彻底火了,半年时间就撬动1737亿资金重仓香港。前所未见的人潮轮番涌入香港尖沙咀签单「香港保险」,汹涌澎湃。
它几乎是完美投资品:
绝对保本
长期复利6+%,支持现金流提领
支持多元货币转换
可延税可传承可拆分
尤其是内地高净值人群,这几年或多或少都开始听说香港有这样一类工具,想要的安全、灵活、收益,它好像全都有。
而且它大道至简,你买完放着就行,跟持有标普指数一样简单,关键是波动还小,不会突发利空,今年分红实现率就跳水了。我们一致认为,至少在需求端,这就是一种趋势:自己投资实操是真的要交学费的,拿一部分资金出来被动投资,也是分散风险、享受复利的好办法。
但关键就是,香港保险给我们画的饼能不能实现?它的产品内核、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。今天这篇文章就来把这件事说清楚,帮大家评估这个财务底仓有没有配置必要。
先说一个最常见的误区,很多人以为港险就是保险,无非就是比内地收益更高。
但首先,港险和内地险之间是保险制度差异。港险是香港的保险公司根据香港法律和监管框架提供的保险产品,受香港法律管辖。对内地客户来说,它首先是一种境外资产。
然后是货币类型差异。内地保险清一色地是人民币资产。香港保险多是美元资产,支持多种货币投保,能够承接内地客户资产多元配置的需求。
最重要的,是认知差异。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香港保险。过去这几年,新单保费有8成以上涌入了储蓄性质的终身寿险。平均下来每张保单的保费超过30万美元。港险面向的客户,越来越呈现出高净值的趋势。
也就是说,你越有钱,越需要。
一个简化的保险公司运作模式是这样的:
首先,保险公司收到保费,然后,由自己的投资部门或者外部的资管公司再投资过程中,保险公司有规模优势,有机构红利,有长钱复利,再加上香港得天独厚的全球投资环境,最终这笔资金,就能稳赚市场的alpha
在整个流程里,各大港险保司本质上也是个二道贩子的角色,负责让钱流向更赚钱的地方,协调资源、赚取差价。有时候还要做点南水北调的工作,让每年分红更平滑。
不过说到底,钱主要还是投向两个地方:债和股。
https://mmbiz.qpic.cn/sz_mmbiz_png/3jb6cgHmdTSPoUyf5QrvBGb4tG84uW256xn95tOECo2nicQeUMKChdp02hxc8mxxK886PwGvQ9RYW4X2U7zZ1ng/640?wx_fmt=png&from=appmsg#imgIndex=1
先来说说债券,也就是固定收入类资产。特点是到期还本付息,但收益就随着利率环境变化。
过去两年,美元处在加息周期,作为无风险资产的30年美国国债,收益率长期处在4%的高位。对保险公司来说,这是一次适合配置的盛宴:足够安全、投资期限够长、收益还足够高,适合拿来给保单的收益兜底。
剩下2%到3%的缺口。必须靠一定比例的权益类资产补上。代表资产就是股票。还包括基金、房地产REITs、私募股权等,以净值的增长获利。相比固收资产,权益资产的风险更高,能带来的收益天花板也更高。
在1802年到2012年这个历史区间,按照沃顿商学院教授杰里米·西格尔(JeremySiegel)的研究,扣除通胀后,股票的年复合收益率达到了6.6%。长期债券紧随其后,为3.6%。今年炙手可热的黄金,100年复利甚至只有0.7%。
明确了港险锚定的底层资产,看似神话的7%复利,其实也就比较明朗了。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。
假设权益类资产的长期回报是8%,固收类是4%。那么保险公司可以把75%的资产配置成权益类资产,得到8%*75%=6%的浮动收益。剩下25%,配置为固收类资产,也就是4%*25%=1%,两者相加,再减去0.5%的保司费用成本,就能够得到6.5%的长期预期收益率。
当然每家保司每款产品的底仓不一样,甚至不透明。
现在处于美元高息周期的尾端,保险公司还能补到4%到7%的高息债,保住未来二三十年的高枕无忧。
在这个基础上,风险更高的权益类投资,在分红基金的池子里,占比会更少,未来达成的难度也更低。
所以今年的投保热潮,除了内地的资金汹涌澎湃想找个出口之外,还是美联储的降息预期在推动。这才叠加出夸张的投保热。
从模式上看,持有期15、20年起步的香港保险,等于是客户锁定了一笔长钱在保司,保司汇集了海量资金和时间优势,天然就比其他投资者更从容,更有选择余地。
所以目前的主流产品,甚至能在20年就跑出6%左右的复利,第30年达成监管上限的6.5%。再往后可能更高,6月30号以前的收益演示甚至能突破7%。
但香港保险同样有缺点。
比如锁定期长,保证回本时间普遍在12-18年,
比如底仓不透明,保司投资策略是黑匣子,具体交给哪家资管公司你也不知道。
又比如收益反馈不够及时,不可能像基金一样看到每日的涨跌,而是保司隔一段时间给客户拟定分红实现率,达到100%,就跟港险计划书上的演示一模一样。
但非保证的分红终究要经过市场波动的检验,80%或者110%的例外情况也时有发生。
所以从2017年开始,香港监管开始施行「指引十六」(GN16),强制要求保险公司在自己的官网上公布过往5年分红保单的红利实现率和过往派息记录,并且要求说明分红的计算方法。在一定程度上,你理解了分红,就理解了港险。
篇幅有限,今天这篇只说了港险收益的来龙去脉,更多高净值客户关心的“私密性”、“传承功能”、“货币转化”,留到下次一一解读。
我们评估下来,港险的本质,就是一款保本的长期分红基金,不算神秘:
是在权益类资产的高收益,和固收类资产的稳健之间,取了一个中值。
但它的制度设计、产品模式,能做到一个“反人性”但能稳稳赚钱的优点:确保闪电落下来的时候,你能在场。
不管标普、纳指怎么跑,AI泡沫吹得有多大,你都有一笔高确定性的资金放在顶级机构打理的保本产品里,不必操心估值怎么修复、市盈率是高估低估?
对于大半身价压在人民币资产的内地客户而言,港险的另一大亮点,在于它是一款低门槛的美元配置工具,帮助客户参与全球配置,分散风险。这份价值,每个人心中自有评断。
不用唱衰,也不必神话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欢迎大家加入哈利兄弟的港险团队:
今年8月起,哈利兄弟开始试运营我们的港险业务。在此我很高兴地跟大家正式介绍一下我们的进阶版服务:
问:哈利兄弟港险团队提供哪些内容?
答:专业规划团队提供1对1、多对1理财规划:
1. 【从零开始】帮助你快速理解港险全貌,看看需求是否真实;
2. 【案例拆解】还原我们过往真实接触的家庭资产规划案例,拆解保单的现金流设计、跨代传承工具与境内外税务要点,让你真正会用、用得安全;
3. 【投保规划】从产品挑选、保司评估到跨境配置、长期服务,帮助你走通全部流程;
4. 【深度系列】——包括分红险、美元储蓄、IUL、保费融资、以及新加坡和百慕大的稀缺产品,我们会从底层资产与估值逻辑出发,告诉你哪些进阶产品值得买、为什么值得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