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evinUnani 发表于 前天 00:36

40岁大厂高管卖房买香港保险,换月入5万 “终身工资”:给中产的3个财富启示

先讲个真实案例:



当百度、网易、快手的裁员名单不断拉长,当房产从“资产压舱石”变成“流动性陷阱”,40岁的互联网大厂高管选择卖掉亏50万的房产,转身配置香港储蓄险——这份“月入5万的终身工资”,藏着中产家庭破局的关键逻辑。

启示一:房产≠“永动机”,流动性才是资产的生命线




作为深耕地产12年的从业者,我太明白房产的 “双面性”:
上行周期时,它是财富放大器;行情换挡期,它可能成“资金堰塞湖”。
案例中客户的房产“挂两年、亏50万”,实则是当下地产流动性困局的缩影——二手房成交周期拉长、议价空间收窄,曾经的“硬通货”,正逐渐失去“变现自由”的属性。启示二:对抗 “断薪恐惧”,要建“终身现金流大坝”



互联网红利退潮,“40岁职场危机”不是危言耸听。这位客户的选择,本质是用香港保险搭建“终身现金流安全网”:
对比股票(风险过高)、银行存款(200万月息仅7500元),香港分红储蓄险的“长期稳健分红+终身领取机制”,恰好补上了“职业收入断档后,养老现金流从哪来”的核心缺口。
从保单收益表可见:
60岁起,每年领36万人民币(月入3万);76岁起,每年领58万人民币(月入近5万);终身领取的同时,保单现金价值持续增长(60岁时约556万,85岁时约659万)。
启示三:地产人+保诚代理人的跨界建议:资产配置要“治水思维”



我常把资产配置比作“治水”:



堵:房产等重资产是“堤坝”,守住家庭财富基本盘;疏:香港保险等现金流工具是“渠道”,让财富活水长流。

给中产家庭的行动指南:
1、房产优化:梳理名下房产,将“非核心、低流动性”房产变现,避免资产“沉淀”。2、现金流布局:香港保险适合追求“养老确定性、资产全球化配置”的群体,尤其推荐分红储蓄险(如英国保诚的多款产品)。3、专业赋能:作为持牌代理人,我建议大家“先诊断,再配置”——结合你的财务状况、风险偏好,定制专属方案。写在最后

从地产到保险,变的是资产形态,不变的是“用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”的底层逻辑。如果你也在为“房产变现难”、“职场断薪焦虑”而困扰,不妨试试用香港保险搭建你的“终身现金流大坝”——毕竟,真正的财务自由,是哪怕不工作,也能有“工资”准时到账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40岁大厂高管卖房买香港保险,换月入5万 “终身工资”:给中产的3个财富启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