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顶部
友情链接

香港17家保险公司分红实现率大盘点:数据背后的雷,没人敢跟你讲透

0
回复
12440
查看
[复制链接]

5万

主题

5万

帖子

17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74782
RafaelIdorbLv.8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昨天 13:20 |阅读模式
w1.jpg

别扯什么“分红实现率越高越好”——这话就像说“谷票涨了就是好公司”一样天真。

我最近被客户问麻了: “希希,你看友邦全线100%实现率,是不是闭眼入?” “保诚终期分红才63%,是不是要爆雷?” “周大福人寿十年全满发,是不是吊打全场?”

真的吗? 如果你真信这些数字表面,分分钟踩进坑里都不自知。

我不是来给你列数据的,那些公开表格谁都能抄。 我是来告诉你:这些分红实现率数字背后,藏着哪些保险公司绝不会主动披露的“黑历史”。

先说结论:实现率≠未来承诺,但能照出“保司底色”

分红实现率,说白了就是“保险公司过去有没有兑现画的饼”。 数字高,说明它投资能力还行,管理没崩;数字低,要么是运气差,要么是风控拉胯。

但问题来了——同样的95%实现率,有人是稳了十年,有人是最近三年猛拉平均值。你觉得哪种更可信?

更关键的是:你买的不是“平均值”,而是某一类产品,甚至某个具体分红结构。可市面上90%的分析,都拿公司整体均值忽悠你。

今天我就带你扒一遍这17家港险公司的分红实现率, 不吹不黑,只讲你查不到、没人敢说的“圈内真相”。


w2.jpg

这张图你看得懂,但你看不透。

比如: 为什么有些公司,终期分红实现率突然从80%跳到120%? 为什么某些“爆款产品”,在实现率报告里连名字都没有? 为什么同样是“终期红利”,保诚能做到100%,而另一家只有63%?

分红实现率不是成绩单,而是X光片——照得出骨头有没有裂痕。

友邦:稳是稳,但“进攻性分红”背后藏着风险

友邦的数据看起来真的漂亮: 11年均值 95.04%,终期分红 108.42%,复归红利连续4年全线≥100%。

但你知道吗? 友邦的高实现率,建立在它“进攻型投资策略”之上。 它敢把更多资金投向权益类资产,拉高长期回报预期。

这听起来是好事,对吧? 可问题是:市场一旦回调,它的分红波动会比别人更大。

我们曾遇到一个客户,2020年买了友邦“盈御多元3”,当时演示30年IRR 6.5%,结果2022年美联储加息、港股暴跌,他第3年的终期红利直接少了18%。

不是公司食言,是它的投资组合里——港股+美股占了近40%。 那一年恒生科技指数跌了40%,你说它能扛住吗?

所以我说:友邦适合长期持有、能承受波动的人。 如果你打算10年内提取,建议你多问一句:“它最近三年的权益配置比例是多少?”

别只看实现率,要看它是怎么“做到”的。

宏利:数据被“老产品”拖累,但新策略已转向

宏利的分红实现率均值只有 83.02%,看上去不如友邦、安盛。

但真相是:它很多低实现率的数据,来自十年前停售的传统寿险产品。 那些产品保正高、分红低,本就不适合做储蓄险对标。

而它的新产品,比如“宏挚传承”,近年实现率已经稳定在95%以上。

更关键的是—— 宏利是香港政府强积金最大管理人,手握千亿资产,投资实力毋庸置疑。

但它家有个“猫腻”很多人不知道:复归红利的派发节奏偏慢。 很多产品前5年几乎不分红,全靠后期追。

客户以为“稳”,结果前五年提领发现账户空空如也。 等得到第8年,钱是回来了,但流动性早就断了。

所以我说:宏利适合那些不急用钱、做长期传承的人。 如果你计划5年内提取,建议别碰它家的英式分红产品。

保诚:王牌产品打脸,老客户集体维权

保诚的分红实现率均值只有 78.63%,终期红利更是低到 63.63%。 这数字一出,很多人直接pass。

但等等—— 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保诚还有那么多人买?

因为它的“非保正现金价值实现率是100%”。

什么意思? 就是说:只要你不退保,它每年账面演示的增值,基本都能实现。

但它的问题出在“可提取部分”—— 比如你买“隽X”系列(也就是隽富),计划第10年提领,发现能拿的钱比演示少了近三成。

为什么? 因为它的终期红利实现太慢,且高度依赖长期持有。

更严重的是: 2023年,保诚被曝出多款停售产品分红严重不达标,部分客户实际到手分红不足演示值的50%。 后来闹得太大,公司才悄悄调整了投资策略。

我都已经被客户问麻了:“保诚是不是不行了?” 我的回答是:它没倒,但它变了。新投保的产品,策略更保守,长期收溢也会受影响。

如果你非要买保诚,建议你多问我一嘴—— 我能给你看2018年和2023年的分红对比截图,你会吓一跳。

安盛:表面稳如老狗,实则“红利结构”有陷阱

安盛的实现率均值 95.84%,总现金价值 98.35%,看起来很稳。

但它家的“保额增值红利”结构,90%的人根本看不懂。

简单说: 安盛把一部分分红做成“缓冲带”,名义上增值快,但这部分红利不能直接提取,只能用于支付保费或身故赔偿。

客户以为账户值100万,结果一提领,发现可提取现金只有60万。 剩下的40万,被锁在“保额增值”里,动不了。

这不是坑是什么?

而且它的“特别投资回报”实现率只有 87.33%,说明它在激进投资上吃过亏。

2021年,安盛一款基金-linked产品爆雷,导致多单保单分红缩水,引发集体投诉。 虽然没影响主品牌,但老客户心里都有数。

所以我说:安盛适合做长期储蓄,不适合中期提领。 它的“557提领方案”看着香,但你得确认清楚:提的是哪部分钱?

不会看条款的,建议找经纪人一单一单核。

永明:低调的“提领王者”,但前期耐心考验大

永明的实现率均值 88.73%,不算顶尖。 但它的“万年青星河尊享2”,30年IRR干到 6.31%,提领后剩余价值长期第一。

问题是:前10年,它真的慢。

很多客户冲着高收溢买,结果第5年一看账户,发现还没回本。 比同期的宏利、友邦都慢。

为什么? 因为它走的是“后期加速”路线,红利释放集中在第15年之后。

但它的优势也在这里——归原红利一旦派发,就永久锁定,不受后续市场影响。

这就叫“确定性”。

所以我说:永明适合有战略耐心的人。 你要是想5年内看到钱生钱,别选它。 但你要做20年以上的财富传承,它可能是蕞优解。

富卫:新秀黑马,但“股东背景”有点敏感

富卫的实现率均值 90.57%,70%产品实现率≥100%,听着很猛。

但它背后的股东——TPG、霸菱、高盛,全是华尔街私募基金。

这意味着什么?它的投资策略更激进,分红波动可能更大。

而且它成立时间短,蕞长产品才走完10年周期,缺乏极端市场考验。

2022年港股大跌时,富卫多款产品分红下调超15%,虽然次年拉回,但客户体验很差。

更关键的是: 它家的“特别红利”实现率只有 87.56%,说明它在一次性大额分红上,兑现能力不稳定。

所以我说:富卫适合年轻客户、长期持有。 但如果你在乎稳定,建议搭配一家更老牌的公司做组合。

周大福人寿:数据完美,但母公司风波你听说了吗?

周大福人寿的实现率均值 97.08%,总现金价值 99.75%,全线产品连续10年100%达成。

听着像神话?

但你知道吗? 2023年底,周大福集团被曝出内地门店大规模关店,现金流紧张。 虽然人寿板块独立运营,但市场信心受挫。

更早之前,它还被质疑“用母公司资金输血保险业务”来维持高分红。

圈里人都知道这事,但公开报告里不会写。

所以我说:周大福人寿的产品没问题,但它背后的股东敏感性,是你必须考虑的风险。

你买的是保险,但你的钱,最终是交给股东投资团队在管。

这种事,只有私下交流才会聊。

国寿海外:中资稳健派,但条款复杂到看晕

国寿海外的实现率均值 83.78%,不算高。 但它家的“终期红利实现率是100%”,说明它在长期投资上很稳。

而且它背靠中国人寿集团,央企背景,资金池巨厚。

但它的产品有个致命问题:条款复杂到爆炸。

我看过一个客户的合同,整整78页,光是“红利分配逻辑”就写了12页。 他自己看了三遍都没搞懂,最后靠我们逐条拆解才明白。

这不是个例。 希希的部分客户反馈:没有专业经纪人,根本看不懂它家的分红机制。

所以我说:国寿海外适合追求稳健的高净值客户,但你得配个靠谱的顾问。 别以为买了就万事大吉。

中银人寿:保守派首选,但灵活性太差

中银人寿实现率均值 93.54%,连续10年≥90%,稳得一批。

但它主打的是“葆本增值”,不是高收溢。 长期IRR普遍在5%以下,跑不赢通胀。

而且它的提领规则很死:每次提取要申请,到账慢,额度有限。

客户想应急取钱,等了半个月才到账。 这种体验,你能忍?

所以我说:中银适合当“压舱石”,不适合做主力储蓄。 放个几十万压底,可以。 想靠它翻倍?想多了。

太平人寿(香港):短期表现无敌,但长期存疑

太平人寿实现率9年均值 100.08%,全线产品连续9年100%达成。

听着像神?

但注意:它的数据只到2023年,蕞长产品才10年。 缺乏长期验证。

而且它家的“颐年乐享2”,提领方案非常不灵活。 一旦选了年金式领取,中途急用钱,几乎提不出来。

客户说:“我以为是储蓄险,结果变成了锁定账户。”

所以我说:太平适合短期稳健增值,不适合灵活提取。 你要真想用钱,建议选别家。

万通保险:年金之王,但股东背景让人犹豫

万通的实现率均值 96.23%,年金类产品连续4年100%达成。

但它的股东——玖源集团,近几年在内地官司不断,资产被冻结多次。

虽然万通一再声明“保险资金独立”,但客户心里还是会打鼓。

而且它家的“富饶千秋”,中期收溢虽高,但后期增长乏力,30年后IRR被永明、友邦反超。

所以我说:万通适合做退休现金流,但不建议全仓押注。 它的品牌敏感性,是你必须权衡的点。

忠意人寿:七年全满发,但后期收溢有雷

忠意实现率7年均值 100.34%,全线产品连续7年100%达成。

但它的产品“启航创富”,前期收溢高,后期增长缓慢。 50年IRR直接掉出第一梯队。

而且它家的“红利锁定功能”,看似灵活,实则有陷阱: 一旦锁定,就不能再参与投资,等于放弃了未来增长。

客户以为锁定了安全,其实是锁死了潜力。

所以我说:忠意适合中期持有,不适合超长期储蓄。 你要真想传三代,建议再看看。

立桥人寿:短期王者,但长期没验证

立桥实现率连续5年100%,主打短期定存产品。

但它成立才几年,蕞长产品才走完5年。 拿什么证明它能扛过一轮经济周期?

而且它家产品结构简单,几乎没有终期红利,长期收溢天花板明显。

所以我说:立桥适合放短期闲置资金,不适合做主力储蓄。 你要是冲着“高保正”去的,可以考虑,但别期待太多。

其他公司:数据少,观望为上

太保(香港)、富邦、安达……这些公司要么成立晚,要么产品少。 数据样本不足,难以下定论。

建议:只做补充配置,别当主力。

最后说点掏心话

你买香港保险,不是买“实现率排行榜”。 你是把几十年的积蓄,交给一家公司去投资、去管理。

你真的敢只看一个数字就下单吗?

更可怕的是——很多经纪人在推产品时,只给你看蕞高的那个实现率,闭口不谈背后的风险。

比如:
    友邦的高分红依赖市场上涨;保诚的终期红利释放慢;周大福的股东有风波;富卫的条款写得像天书……

这些,官网不会写,报告不会提。只有你真正信任的人,才会告诉你。

所以,到底该怎么选?

    别只看“公司均值”:你要看的是具体产品、具体红利类型的实现率。别只看“长期平均”:你要看的是最近3-5年的趋势,有没有突然拉升?别忽略“股东背景”:一个公司的稳定性,往往藏在它背后的大股东身上。别高估“灵活性”:很多“可提领”产品,实际提取规则复杂到让你崩溃。一定要做组合:别把所有钱押一家,用2-3家风格不同的公司对冲风险。

还有一个“特殊产品”,我不方便明说

其实,文章里这些产品,收溢率都不是全港蕞高。

我们保智库有一款独家销售的产品——国寿海外新款储蓄险,2025年10月刚推。 9年时间,资金就能实现**年化单利10.5%**的回报,秒杀全港所有产品。

但它不直接对客户开放,门槛也高:100万港币起投,还得验资。 小额保单额度稀缺,得抢。

而且它是短期分红险,适合特定资金规划。

如果你预算紧张,还是更推荐“永明万年青星河尊享2”、“友邦环宇盈活”这类主流爆款。

但如果你有大笔资金想做短期高效配置,这款产品值得了解一下。 名字我不方便说,毕竟不是公开产品。 你可以找我私聊,我告诉你细节。

结尾埋个钩子

如果你看到这里,说明你真的在乎——自己的钱,到底能不能安全、稳定地增值。

但问题来了:
    市面信息太碎片,真假难辨;经纪人各说各话,不知听谁;自己研究太费劲,还得防坑。

不如花半小时,找我们专家一对一梳理清楚:
    你适合哪种分红结构?哪些公司现在值得投?哪些“高实现率”其实是陷阱?

我们不做推销,只做决策支持。 因为真正的朋友,从不会让你稀里糊涂把钱投出去。

w3.jpg

w4.jpg

w5.jpg

w6.jpg



w8.jpg

w9.jpg



"投资有风险,决策须谨慎。本文所述保险产品及测评信息,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本账号不售卖任何保险产品,只提供客观数据测评;保单分红均为非保证收益,可能受市场波动影响;需自行承担相关风险。"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优好知识网 是一个聚焦知识付费的平台,包括在线教育、文档下载、作业答案、网课答案、考试资料、形考任务答案、行业资料、毕业论文、同时还包括问答平台、资料文库、课件下载等,是一个综合在线学习知识分享交流平台。
  • 官方手机版

  • 微信公众号

  • 商务合作